11月13-19日,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首届学生前往陕西省西安市、宝鸡市和江苏省苏州市进行了《中国社会实践》课程的学习。在带队教师的学术指导下,来自31个国家和地区的108名苏世民学者走进农村、基层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具有鲜明中国特征的地方,通过观察、访谈、参与以及与各行各业当地人的交流讨论等形式,深入一线感受中国发展变化的实际,多层面调研中国社会经济变迁发展背后的动力,面对面交流老百姓的故事和视角,多维度思考中国发展的挑战与机遇,进一步发展了对中国人民深厚的友谊。学生们最终成稿的团队实践报告不仅是本门课程学习的成果,也将作为政策建议提交给三个城市政府部门。

与拓石镇小学生合影
作为苏世民学者的必修课,《中国社会实践》(英文名Deep Dive)是苏世民书院学术顾问委员会和中外名校教授为培养未来全球领导者特别设计的关键环节,由知名教授亲自主持。该门实践课程是课堂和书本学习的有益补充,是苏世民书院交互式教学体系具有开创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71名学生参加了陕西省实践课程。他们分为经济、农村、教育、社会发展、政治领导力5个支队,集中在西安和宝鸡周边开展实践。在苏州,37名学生分成商业和农村两个支队在苏州市域范围内展开实践调研学习。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程建平、副校长杨斌也亲自带领书院学生参加了部分实践调研活动。

参观西电集团

为陕汽重卡生产线点赞
在陕西省,各支队分赴西电集团、陕汽重卡、隆基硅材、大明宫遗址保护办、新城区青年驿站、西安法制办、宝鸡市政府、东岭集团、陈仓区拓石镇、千阳县、凤翔县等20个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国企自主创新与经济贡献、教育扶贫、农村发展、政府工作方式、文化保护与社区发展、老百姓人生经历等多个角度,全方位了解中国式发展道路。
在宝鸡市,大家亲眼所见基层干部每天高强度工作、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在国企里,亲耳听到技术人员几十年如一日,在普通岗位上实现了自我价值;在社区居委会,听基层干部介绍对青年人双创提供的政策支持;在东岭集团,大家震撼于乡镇企业带领全村脱贫致富的故事;在秦岭山区,大幅改善的中小学硬件设施、聪明阳光的孩子们,给来自异域的学生们生动诠释了乡村教育;在西安法制办,学生们在参与行政复议庭审的过程中,深刻体会了中国法治的进步。

座谈中国的教育发展
11月18日,陕西省省长胡和平与参与陕西省实践的师生进行座谈。他鼓励同学们深入探索了解陕西的发展、中国的发展,实地调研并亲身体验中国国家治理的特色,努力多做与陕西、与中国交流有益的事情,为中国未来的发展贡献聪明才智。
同期在苏州市,同学们针对文化、经济、教育、民生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丰富的实地考察学习。

参观苏州工业园区

与苏州民营企业家座谈
在与苏州市政府的座谈中,市发改委、商务局、外事办公室等有关负责人详细介绍了苏州的历史沿革以及文化教育基础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详实的数据阐述了苏南模式开放型经济发展特点,并介绍了转型关键时期所面临的主要工作和机遇。学生们还走进苏州工业园区、昆山经济开发区和苏州高新区,参观了包括信达生物制药、实耐宝工具仪器、江苏天瑞仪器、纽威数控装备等在内的多家民营企业,了解“苏南模式”的内涵及当地政府招商引资方面的经验。

听老人讲淀山湖村庄发展史

冒雨和村民一起干农活
苏州农村支队走进昆山市淀山湖镇,围绕新型农村建设进行基层调研。与镇政府、镇办公司、合作社代表座谈中,同学们感叹于基层官员“半个小时解决任何问题”快捷高效的便民服务措施;在“离家不离村”康乐寿养老服务中心,了解到“把别人的父母当作自己的子女来关爱,把养老院当成幼儿园来管理”的全新养老服务理念;在与青年村官、青年创业者对话交流中,热烈探讨基层政策制定、城镇化、社区治理等实际问题。苏世民学者们还走进田间地头,参观晟泰村水稻示范区、六如墩农家乐小村庄,和老百姓一起烧柴做饭,冒雨在田地里干农活、种油菜。

参观中国青铜器博物馆

剪纸初体验
陕西江苏两地的实践支队还分别参观了兵马俑、汉阳陵、大雁塔、石碑林、中国青铜器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虎丘、寒山寺、拙政园、苏州博物馆,欣赏了当地传统剧艺,深切感受两地特有的人文风貌和文化底蕴。学生们怀着感恩之心,认真地为农村中学讲英语课,为苹果产业的发展撰写市场调研报告,希望尽力回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参加调研课程学习的同学纷纷表达了各自的实践感想:
来自中国的张驰说,“对许多外国同学而言,共产党的组织有着一丝神秘面纱。自己作为一名党员,尽管也在平常与他们探讨相关问题,但终究百闻不如一见。实践中看到党的基层组织是一个个为员工、为居民、为学生全面服务的有力团体,党员身上流传的是激人奋进的鲜活故事,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在基层强大的号召力与生命力。社会实践是一堂生动的党课,是书本所替代不了的。”
来自中国香港的陈浩扬说,“今天观摩了蒋县长(宝鸡市凤翔县蒋铃副县长)一天的工作之后,令我们很多人都重新受到启发和鼓舞,并且给了我们力量,让我们相信政治是可以驱动并且改善大众的民生。”
来自瑞士的奚粼轩(Jasmin Stadler)说,“社会实践打开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社会和政治的窗口,在大家的脑海里逐步浮出了如下印象:在中国,政治家拥有很强的协调能力,他们善解人意、头脑敏锐,因为每天面临的任务涉及各种冲突和诉求,制定每个方案、做出每个决定都要考虑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
来自秘鲁的陈鲁君(Luis Filipe Checa)说,“实践学习是一次深入了解中国的好机会,中国和拉丁美洲虽然距离很远,但双方都面临着一些相似的挑战;衷心希望双方在未来可以互通有无、共同应对挑战,使得中国、拉美及整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来自美国的宋迈思(Max Song)说,“在陕西千阳县调研,看到基层政府主动为留守老人和儿童着想,帮大家解决实际问题;在农村跟老人交流,他们已经从窑洞搬到了楼房,每年种地都会有政府补贴,孩子们享受12年的免费教育;村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中国的经济发展给每个人都带来了福利。这些亲眼所见的实事让同学们深深感受到了中国政府对让全体人民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重视,这值得其他国家学习。”
来自中国的赵闯说,“通过实践零距离地感受到了基层实际和基层干部的工作状态,看到有无数俯下身子、默默奋斗、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干部,没有理由不相信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好。自己一直希望毕业后去公共服务部门工作。实践经历告诉自己:不仅要有理想,更要有行动;不仅要有情怀,更要有方法;不仅要在象牙塔里读书,更要在基层与群众交流、要接地气。”
来自美国的艾小龙(Noah Elbort)说,“昆山市淀山湖镇是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一个缩影,正面临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的经济形态逐步转型的过程。当地正在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服务经济,以吸引上海等周边大城市的消费群体。这样的社会文化转型具有中国特色,但也在OECD国家的乡村发展中有过类似经验。”
来自津巴布韦的马文佳(Danai Mavunga)说,“此次调研让我对中国养老产业的发展有了直观感受。住在这里的老人生活起居有专人料理,同龄人互相作伴,让他们感觉晚年生活幸福、有尊严,也不给子女增加负担。很多做法都值得非洲国家借鉴。”
来自美国的雷邦吟(Bonnie Lei)说,“很欣喜有机会深入苏州基层农村,和老百姓一起做饭、种地、交谈,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感受中国城镇化的步伐。六和墩村的不少村民将自家耕地转给农村合作社,通过新型农业的方式,依靠企业分红和养老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对未来生活也充满信心。这一点让我印象尤为深刻。”
来自墨西哥的卢侯骏(Jose Luna)说,“此次调研让我深入了解了苏州的经济开发区发展模式,也看到了当地民营经济的巨大活力以及在人才、技术、市场等方面面临的具体挑战。我尤其感叹于苏州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很好地保存了传统历史文化,这对其他发展中国家而言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来自埃及的毛思远(Mostafa Allam)说,“苏州市政府的政策支持对于经济开发区的成功以及招商引资具有决定性作用。通过和当地民营企业座谈,我看到全球经济一体化之下他们面临的机遇和现实问题。这些第一手的观察很好地加深了我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认识。”

外籍学生用中文为老人们演唱歌曲

苏世民学者走进当地小学
首届苏世民学者社会实践课的地点选在西安、宝鸡和苏州这三个城市,书院主要从以下几个因素考虑:第一,苏世民学者要想理解中国,就必须对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有所认识。西安是十三朝古都,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起点;宝鸡有八千多年的历史,是周秦王朝的发祥地;苏州是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古便是人才辈出、经济富庶的鱼米之乡。这三个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极具代表性。第二,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苏州地处东部沿海、长三角地区,是苏南模式经济发展的典型代表;西安、宝鸡地处西部,是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代表。第三,从城市规模和经济体量来看,西安和苏州是二线城市,宝鸡是三线城市,可以很好地展现中国社会的多样化和差异化。
书院院长李稻葵表示,社会实践课程是书院课程环节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到各地实地考察,学生们可以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这种体验式教学课程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学生们毕业后将走向各行各业,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将以新的身份再次来到中国,推动各种不同机构与中国各地的合作交流。
在前期筹备阶段,书院常务副院长潘庆中、《中国社会实践》课程张羽等负责教授先后多次去陕西省和江苏省踩点,与当地政府和企事业机构沟通,选取合适的实践单位,沟通实践的具体形式和内容,保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接触到丰富而又真实的中国。当地政府对此次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保证了活动的成功进行。
此行的顺利完成还得到了西安和苏州两地清华校友们的大力支持。考察结束前最后一晚,两地分别举行了社会实践分享答谢会。在热烈亲切的氛围中,校友代表和苏世民学者代表纷纷上台,用美妙的歌声和充满地域文化特色的舞蹈为在座的所有清华人送上了美好的祝福。

在拙政园前合影
此次社会实践课程是在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苏州大学的多位教授联合指导下进行的。书院副院长程文浩、党支部书记高旭东等全程带领学生参加了各项调研活动。七个支队的学术带队老师主要由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社科学院、人文学院、教育研究院、中国农村研究院的教授担任,并根据地方特色,邀请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苏州大学的教授带队、指导。课程安排了学生们提前阅读资料、现场认真调研、每晚举行小组会讨论见闻等教学环节,并上交书面习得作业,以期达到学会从历史、宏观的角度全面理解现实问题的教学目的。之后,书院将举行社会实践报告会,邀请当地接待单位的领导、带队教师参加,听取学生的实践收获,并提出评论和反馈意见。
正如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程建平所说,这次宝贵的深度社会实践带给学生们丰富的信息、美好的记忆、和深厚的友谊,增强了他们为国家发展、人类进步、世界和平而承担起大任的决心和毅力。他表示,希望这些来自全球各地的青年才俊,能够通过在陕西和江苏的社会实践,重新认识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加强对中国的理解,并与中国人民结下深厚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