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贾西子,是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2017级学者。此文为她在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碧桂园集团全球发展与人才培养论坛上的演讲发言。
尊敬杨主席、尊敬的薛院长、各位碧桂园的同事和亲爱的校友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苏世民书院2017级的中国学者贾西子,很荣幸能有这次机会作为代表发言。今天在座的是第一届到第四届的校友们,此时的北京,第五届新同学正在如火朝天地进行着入学向导。疫情下的团聚更显难得。我也愿意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的见闻和感悟。
2020年春节前后疫情爆发时,苏世民书院已送走3届共300多位毕业生。伴随着国际形势日益复杂,中美关系紧张,有不少人曾玩笑地问过我:如果中美脱钩,疫情蔓延,苏世民学者项目怎么办?我相信这样的担心,很多在座的学者和老师都曾有过。但在疫情期间,我看到的、听到的苏世民人的故事,他们在逆境时刻所展现出来对国际合作交流的坚定、毫不动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做出改变时的行动力,足以作出最好的回应。
第一,我想分享两位第二届美国同学Miranda和Matt Pusak的故事。疫情爆发前Matt正在斯坦福读MBA,面对美国严峻的疫情形势,他没等毕业就加入了一家提供检测试纸公司。经过三番五次不懈地挖墙脚,他把原来在强生医疗工作的老同学Miranda挖了过来。现在这两位苏世民学者正在得克萨斯州的实验室并肩作战,致力于提供更多的渠道让居民能够通过口腔试纸进行自我检测。他们的公司目前已经给350万美国居民提供了测试。我不知道这350万份试纸意味着多少个生命免于病毒,多少个家庭免于破碎,但我打自心底地为他们感到骄傲。他们不是唯一加入了抗击疫情的学者,同样第二届英国女孩Ruby在疫情期间辞去了伦敦麦肯锡的工作,加入了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做着疫情检测和流行病追踪的工作;第三届英国女孩Ruby成为了抗击疫情第一线的一名医生;第五届的何流,在疫情期间发起了光援计划,倡导捐赠闲置电子设备,帮助孩子们重启通向教室之门的公益项目,这个项目目前共捐赠近400台电子设备、覆盖4所学校3个省,集合上百名志愿者,随着疫情平稳,这个公益计划也将长期运行下去;还有建立林荫公益的钟李隽仁同学,我们熟悉他是因为他用“一块黑板”帮助贫困山区孩子连接优质教育资源的故事,但不知道的是在疫情期间他们把所有课程也搬到网上,孩子们可以继续学习;我们的艺术家马星,疫情期间在乌鲁木齐坚持艺术中心的运营,和10位华人艺术家组织了“脱缰2020”的专题展,生动反映疫情以来的变化,用艺术的力量鼓舞人们。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我的同学们在2020年巨大的变化面前,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落在了风暴中掉队的、艰难的、弱势人群的身上,身体力行地去提供帮助,甚至因此改变了他们的职业轨迹。这都给予了我们莫大的感动和鼓舞。
第二,我想分享疫情期间苏世民书院老师们的故事。他们日夜工作,确保了全部课程的上线和顺利结课;招生团队也完成了数十场宣传和宣讲;老师们在疫情期间为每一位学者举办了线上的学位答辩、毕业仪式;还邀请到各方力量完成了全球的面试筛选,如今我们2022年新鲜的面孔也即将加入苏世民大家庭;在中国疫情得以控制的条件下,我们中国的校友也已经在顺德欢聚一堂,举办2020年第一场校友活动。
第三,苏世民先生本人,在疫情期间来把自己的书和人生经验送给中国朋友。从安全性和商业性上来说,似乎都是承受着压力,但这正是他个人价值观的再次展现。
在世界被迫按下暂停键的时候,苏世民书院还是那个熟悉的书院:充满着思考、分享、沟通和创造的天地。我相信如果学者们没有对这个世界深深的爱和关切,老师们没有对书院和学生深深的爱和关切,我们的书院不会在如此大的挑战前,展现出如此强的韧性,和逆境中寻找到勇气,在分离时依然凝聚在一起。也是这样的经历让我懂得苏世民精神——不在于华丽大气的楼宇设施,不在于阵容强大的导师网络——而在于书院的每一个人,和他/她所深深秉持的信念:支持国际沟通交流,拥抱多元性;敢为人先、心为大众;充满热情也理性中正;各抒己见、求同存异。他们聚时为火,散若繁星,共同创造着许多有意义的对话和联结。
新的全球化为世界增加了新的复杂性。如何在纷繁复杂、快速变化和长期的不确定中看待自己、看待世界并持续影响他人,是这个时代交给苏世民学者的一个任务。在这里我也想与大家分享一些我的感悟:
首先,我们应该重新看待全球化和全球化过程中产生的不平等、不均衡发展的社会问题。我们在过去的几年中已经看到了全球化不公问题反映在政治走向中变成了政治极化,进而演变成了社会和文化的割裂。如果再交织上疫情的全球蔓延,这场病毒带来的生物性挑战难免会演变成社会阶层的持续分裂。这虽然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疫情背景下却有着重新讨论的意义;苏世民书院作为中美合作的产物,我们作为国际交流的受益者,应该去重新思考这个问题。
其次,是去批判,但更要去建构。无可否认在座的每一位都是幸运儿,我们光环的背后是无数幸运的叠加——健康的体魄,聪明的头脑,社会和家庭给予我们完整优质的教育,我们有专业技能、独立思考的能力。苏世民书院的经历更让我们认识了世界上最有想法和进取心的人。但请清楚地知道我们的幸运往往带给我们更大的盲点:我们身上所谓的“优秀”背后是某种意义上的“捷径”。而这种“捷径”让我们并不懂得天下各种各样的困境和苦难,看不到万事万物的复杂和无奈。容易让我们急于指点江山、高谈阔论,沉溺于去批判而不是去实实在在的建构。尤其是当大环境中嘈杂声音此起彼伏时,去消解意义是容易的,去寻找一个撬动地球的支点是不易的,但这就是最宝贵的实干精神。
最后,要有信心。2020的确是魔幻的一年,很多我们相信的、追寻的信念被挑战,求学求职的计划被影响,看不清未来的路。但我也恳请大家把历史的时间轴拉长,目光长远并坚信,这些波折终将过去,未来天地依旧宽广,有无数供我们探索的空间。如果需要勇气,请记得想我们可爱的同学们和我们在清华的欢乐时光,要知道还有这样的一群人在充满勇气地生活,他们背后有支持他们的老师、和更广泛的社会力量。正如杨国强主席所说:要对这个时代有信心,要对苏世民学者有信心。
在此,我想谨代表各位台下的同学们衷心感谢碧桂园为我们克服困难、创造条件举行2020年第一次线下论坛活动。苏世民书院进门的大厅,挂满了各种捐赠企业和家族的名字,那是很多人对书院第一印象的第一桢画面,也是让苏世民学者们更加懂得感恩和回馈的永久瞬间。
这次碧桂园之行作为第一站,意义不仅仅是叙旧、团聚,更是反思、回馈和再启程。疫情使我们更清楚地意识到,“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所以去关心超越个体福祉的福祉,去分担超越自己肩上重量的重量,去努力建立比自我的世界更大的世界,我相信这就是我们的使命。我也衷心相信这次对话所创造的能量,会鼓励每一个人。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