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4日,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联合璞跃中国邀请海淀团区委统战部部长、海淀青联秘书长莫穷,东升镇副镇长李乾坤,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潘庆中,璞跃中国(Plug and Play China)高级副总裁赵晨以及多位创业菁英、苏世民学者、创投机构投资人和来自特斯联、英伟达等多家行业领军企业的代表,共话未来城市的趋势与发展。

论坛现场
当人工智能逐渐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当元宇宙逐渐开启虚拟世界的大门,当科幻电影逐渐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范本,科技创新成为当下创业者的热门话题.
作为一家全球总部位于硅谷的全球科技创新平台领军机构,璞跃(Plug and Play)早期投资孵化了谷歌、PayPal、Dropbox等多家科技企业.在过去的三年中,持续与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开展合作,结合创业公司出海的合作需求为他们匹配苏世民书院学者提供咨询方案..
包括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在求学阶段,能有直接接触社会的机会.同时璞跃也做了很多峰会和论坛
璞跃中国(Plug and Play China)高级副总裁赵晨
在创跃菁英环节,一隅千象的CEO魏娉婷向大家介绍了公司的人体感知技术.随后,三名来自不同行业的苏世民学者从自己的专业领域出发分享了发现的问题以及为解决问题正做出的努力.
创业者、自媒体作者、央视特约媒体评论员我自己是一个自媒体从业者,我从读大学的时候开始在微博、公众号、B站等自媒体平台发布自己的作品,一直到现在。
目前,这些自媒体平台产生了很多明显的问题。第一个,就是相对碎片化的内容和知识,正在占据很多人的闲暇时间。抖音的平均日用时间,应该在80分钟以上,而80分钟刷完之后会感觉很空虚,没有得到太多的知识或者有用的信息。第二个,信息错位越来越严重。我认为人和人之间很大的差异来自于认知差异,而信息差异是造成认知差异非常大的原因。推荐算法貌似把你想要看到的、喜欢看到的内容不断地送到你面前,但其实会让你信息面变得越来越窄。尤其是没有太强辨识能力的年轻人,在长期对这种内容的消费下,会失去独立思考和辨证的能力。第三个,就是文化交流的断层。由于疫情,以及目前在国际舆论大环境里面,想要有国内和国外民众之间的文化交流分享相对比较有挑战。如何让当下的中国年轻人看到更加真实的国外,以及如何让外国人看到更真实的中国,这是我一直以来想解决的问题。
我在苏世民书院就读期间,通过采访几十位来自不同国家和行业的同学,让更多年轻人了解看待人生、看待生活的不同方式。例如,我们有位同学大学毕业以后在喜马拉雅山上建立了一所学校;还有一个同学去了巴布亚新几内亚,靠人在枪林弹雨中运送疫苗,后来他把这个做成了一个创业项目,研发了自动无人机,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给不同村子运送疫苗以及医疗物资。我把他们的生活,以及自己的人生规划,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做成一条条有一定信息量的短视频,在抖音上进行传播。我希望用自媒体这个非常有力的工具,持续不断地让更多国内年轻人看到不同的想法,听到不同的声音。同时,我也开始尝试在海外的各大社交媒体上创建自己的账号和内容,也希望让外国年轻人看一看真实的中国是怎样的。
2018级苏世民学者 潘芳迪现就职于谷歌中国北京办公室
我来书院之前是做咨询工作的,当时的主要工作是帮很多海外500强企业进入中国。但是在书院毕业之后,我就开始帮中国企业出海,在书院的时候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从书院毕业之后我的生活离这句话又近了一步。出海并不是单纯把货物运到海外的过程,成功出海不止需要优秀的产品,同时也需要丰富的文化价值内涵。中国公司最喜欢做的事情,是把自己高端的产品和自己的高端技术放在网站上,但经常会忽略促成这些产品背后的人和团队,主创、CEO有什么故事,因为什么原因做这件事情等等。我们更需要讲好产品背后的“人”,讲好自己的故事。
我举个例子,中国出口中很大一部分是游戏行业,游戏行业是一个强内容输出的行业,如何让全世界人喜欢你的内容和企业?大约在2020年到2021年期间,很多中国游戏在世界范围内都非常受欢迎。这些领头的中国游戏不仅仅内容丰富,同时也被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一个来自中国的游戏可以取悦和打动全世界的年轻受众。他们在游戏中尝试了更多元、平等和包容的内容,在游戏当中打破已有局限,无论性别还是情节,并且仍然在尝试更多维度的创新。
2018级苏世民学者 陆舒扬,现就职于中粮粮谷战略运营部
大家谈了很多未来城市里变化的东西,而我想讲的反而是这六七千年以来不变的东西——吃好喝好。从“光盘行动”到《反食品浪费法》,大家不免想问至于吗?我是做口粮的,我想和大家算一笔我知道的账:中国稻谷一年的食用消费是1.6亿吨,出米率大概70%,人均口粮消费在120千克左右,如果我们减少一道加工抛光,就可以把出米率提高1个百分点,多出来的160万吨大米可以养活1300万人。我们也确实这么做了,在我参与公司研发工作以来,有一个大项目就是首创提出的9%碾磨概念,减少过度加工。为了这个产品的前端种植,我们和兄弟单位合作,引入区块链技术,为农户提供种植方案。产品上市第一年就拿到了国际大奖,全年销量也很可观。这听上去似乎已经是一个非常完整的科技赋能农业的故事了,但今天如果我只讲到这里,我觉得太不“苏世民”了。
我想讲的是这背后筛子一般的现实。首先是种植端。我们都希望通过这些技术减少农资浪费,用省下的钱去反哺科技购买服务,但并不理想。因为以种子为代表的农业技术没有大家想象得这么轻松。我本科是学农学的,我最大的感受是农学本身的重要性和社会对于农学的冷漠。此外,当然还有加工端和销售端的问题。
可以说,节粮减损万里长征,我们大概还在为了编草鞋拔草。我时常感到很无力,因为这份事业无限大,仿佛我无论做什么都没有用,但我又会因此感到很兴奋,也因为这份事业无限大,我和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有了实实在在的联系。俄乌战争导致的粮食供给减量在千万吨级,粮食市场的逻辑非常残忍。供应量减少1%,意味着价格要上涨到那需要1%粮食的人被迫退出市场。很幸运,我们尚且可以为中美贸易战买单、为南美拉尼娜买单、为河南水灾买单、为俄乌战争买单,但世界上还有很多人买不起这单。粮农组织的食品价格指数处于设立30年以来的最高,而全球粮价预计还会再涨20%。全球现在有超过8亿的饥饿人口,四分之一的国家都在面临饥饿问题,在2022年,我们饿回十年前。
我很喜欢薛老师说的,卓越的领导力来源于多元的交流、很强的同理心和责任感。我想说农业这件事,非常需要这样的人,也非常能够培养这样的人,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地区,它都具有永恒的价值。我希望大家给予这个行业多一点关心敬畏、少一点理所当然,因为我们的未来不仅是为中国人端好中国碗,也是向全人类零饥饿的目标迈近一点,再迈近一点。针对苏世民学者的精彩发言清华大学苏世民学院常务副院长潘庆中教授以书院的教育模式为例,分享了如何培养优秀人才

从刚才三位苏世民学者展示的风采中可以看出,第一有学识,第二有见识,第三就是落实。
第一个是学识。书院安排的课程有40多门,都是围绕中国的发展、领导力以及国际事务设置的,希望同学们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每门课都是由不同的中外老师,或者不同领域的老师从不同的视角讲授,让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个事情,提高认知边界。
第二个见识就是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就是了解中国、认识中国。亲身的田野调查了解中国是领导力的一部分。因为很多事情需要亲自看,很多道理只在课堂上讲是不够的,社会实践成为了学生最有收获的环节。古人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很有道理的。
第三,有情怀有责任心还要有落实。很多同学都关心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例如刚说的粮食问题。今天我们面临很多挑战,都需要大家一个一个脚踏实地地去落实。所以我们培养的学生需要具有社会责任感,不管什么领导力,有学识有见识还要能解决问题,去落实。
最后,想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你会碰到很多机会,只要认为正确的,就要坚持去做,哪怕只有1%的可能就要做100%的努力。苏世民书院虽然申请有难度,但是申请了就是≥0,不申请就是等于0。
活动最后,围绕元宇宙和智能楼宇与数智生活两个主题展开了圆桌讨论.受邀嘉宾及苏世民学者,从国际化视野产业及科技前沿视角,人才发展方向等角度展开了讨论与思考

主持人:清华x-lab区块链实验室主任 夏立
元宇宙主题分享嘉宾,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 吴毅红
苏世民学者、北京量子信息科技研究院科研主管 刘之源
嘉宾围绕元宇宙的概念、应用技术以及带来的产业变化等问题各自发表了意见。谈到未来的元宇宙的杀手级应用,苏世民学者刘之源认为真正好的应用能够在非常大程度上影射我们的社会关系。应该先有群体共识,形成业主交流的K级应用,然后再找到足够多的能够支撑这个K级应用的技术工具,组成相应的基础平台,去支撑这个核心用户,然后基于核心用户再不断去扩散。

主持人:璞跃中国智慧城市创新总监 刘佳诺
智能楼宇与数智生活主题分享嘉宾、西门子楼宇科技产品总监 滕进科
御风资本投资总监 张则扬
大端智能创始人 牛德春
苏世民书院在读学者、曾就职于阿联酋政府部门和罗兰贝格迪拜办公室 吴可菲
嘉宾就智慧城市当中的生活体验及应用科技展开了分享。作为自动驾驶方向科技公司的COO,苏世民学者苏靖轩分享了公司在矿区做封闭场景自动驾驶的原因。露天矿区由于环境复杂,道路颠簸,易发生碰撞事故,因此安全是最重要的问题。此外,矿区一般距离市区较远,年轻人不愿意长期远离市区,导致矿区员工老年化非常严重。在2020年初,由发改委牵头,联合共八个部委发布了煤炭智能化指导意见,要求在2025年之前国内露天煤矿实现智慧作业和无人运输。一方面有政策的驱动,另一方面有行业存在真实的痛点,所以苏靖轩希望能够把他们的技术用在其中,解决现实问题,实现这个行业的转型升级。
另外一名苏世民书院在读的学者吴可菲,与大家分享了来到书院之后的收获。目前,吴可菲跟另外三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一起,在做一项关于充电桩的研究。在书院期间,她采访了不同的人,包括相关行业政策的制定者、电池生产厂从业者等等,让她了解了国内新能源汽车怎么发展,怎么落地,怎么开展业务。吴可菲希望未来可以把这些经验带到海外,帮助中国的成功案例出海。
苏世民书院定期会与知名企业联合举办此类活动,希望能够为更多准备创业的苏世民学者提供资源对接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