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梦想成为文具店老板,到成为新华社的资深记者,再到成为苏世民学者,黄爱萍的人生轨迹充满了惊喜与探索。她就像一座桥梁,不仅为国家传递百姓的声音,也为世界讲述中国的故事。始终保持进取心的她,在追求跨文化交流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用自己的力量架起更多沟通的桥梁。
2023级苏世民学者 黄爱萍
文具店老板→新华社记者
黄爱萍出生在四川省的一个小县城,小时候她的梦想是在学校旁边开一家文具店,每天遇到新的人,还可以赚一些钱,她觉得这样的生活听起来还不错。她怎么也没想到,二十年以后的她竟然成为了一名记者,一名主持人,也是一名制片人,包括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美联社等众多新闻机构都曾与黄爱萍合作过。
黄爱萍在两会现场
在过去的五年里,作为一名记者,黄爱萍将自己视为桥梁。在各种场合连接中国和世界,也将更多个体的故事传递给社会。每年参加两会时,她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之间架起了桥梁,她的使命就是尽力将不同阶层的声音传达给政府。在报道北京冬奥会时,她是运动员和观众之间的桥梁。当她有机会采访大使、国际组织负责人和在华跨国公司负责人时,她则在中国人民和其他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她走遍中国的不同地方,不断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时,她为自己能够连接中国与世界而感到自豪。
黄爱萍在凉山采访
此外,黄爱萍致力于成为公众和社会的沟通桥梁,关注包括贫困地区女性教师、民间艺术家和藏族女地铁司机在内的边缘群体。她通过报道这些群体的故事,将他们的生活与社会联系起来,突出他们的先进事迹和美好品德。她曾报道了一位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任教的志愿者教师,该教师因孩子们缺乏师资而决定延长原定的半年教学计划。黄爱萍对这位教师的坚持和爱心表示敬佩,并从中认识到每个人都能对社区产生积极影响。
把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
2023年,中国在西安举办了首届中亚峰会,黄爱萍也在现场。黄爱萍说,“我参加过很多外交活动,但这个活动很特别。” 西安曾是古代中国的首都,所以它实际上是连接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桥梁。它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连接着中国与世界的其他地方。今天,西安仍然是“一带一路”倡议中非常重要的枢纽,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黄爱萍报道西安中亚峰会
在西安的时候,黄爱萍参观了许多展示中亚古老交流的博物馆,被西安与阿拉伯文化之间的密切交流所震撼。在活动中,黄爱萍结识了一些来自中亚国家的友人,了解了他们来到中国,来到西安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经历。她还采访了西安中欧班列的负责人,并参与报道领导人会议。
黄爱萍对能够捕捉这些时刻,并用中文和英文与观众分享这些故事而感到幸运。她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西安是一座桥梁之城,她自己也是一座桥梁,连接着不同文化和不同国家的人们和故事。
尽管黄爱萍在事业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她始终保持着进取和学习的心态,希望能够在更广阔的世界舞台为中国贡献力量。于是,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从新华社辞职,申请苏世民书院。
来书院成为更坚实的跨文化交流桥梁
那么为什么决定来到苏世民书院?黄爱萍认为自己是桥梁,是连接中国与世界、个人故事和社会的桥梁,也是连接个人命运和重大叙事的桥梁。在全球化深入进行的背景下,跨文化交流是主流叙事,但是“跨文化交流仍有改进的空间”。她认为自己作为在中国出生、长大并接受教育的人,视角在一定程度上是固化和单一的,但跨文化交流需要更多不同的国际视角,她需要突破中国人的视角来讲好中国故事。
黄爱萍和教授们
在苏世民书院,黄爱萍通过一系列课程的学习,对中国和世界有了更加系统的认识。黄爱萍的社交圈如同一个缤纷的地球村,她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教授们交流学术见解,同时,她也与一群来自五湖四海、充满智慧和独特魅力的同学们共同学习、生活,在这里大家成为了真正彼此了解的朋友。
黄爱萍和同学们参加各种活动
来自三十多个国家的全球青年帮助黄爱萍对世界以及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她也意识到,搭建连接中国和世界的桥梁这条道路上,自己并不孤单。苏世民书院中的每个人都在努力成为不同领域的“桥梁”建设者,比如气候变化、金融、语言、海湾地区、外层空间、国际事务、艺术和历史等方面的工作。她认为,“我们总是需要有成为桥梁的心态,尤其是在像今天这样的挑战时期,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桥梁,更需要你和我。”而关于领导力,她将“学会理解、同情和谦虚”视为实践领导力的三个重要特征。
未来,黄爱萍将利用在苏世民书院获得的知识、技能和联系,坚持连接中国和世界、放大个人事迹的记者初心,在重大叙事下挖掘更多个人命运,架起个人和国家之间的桥梁,在跨文化交流中创新叙事技巧,架起中国和世界之间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