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澳大利亚最年轻当选政府官员的人之一,在20岁时被选为地方政府的议员,后来一度成长为副市长;2021年,他来到清华苏世民书院求学,学成后选择留在中国,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践行所学所得;毕业之后,他作为北京校友枢纽城市联络负责人之一,积极参与组织各类活动,与其他几位小伙伴一起获得书院首届“校友公共服务卓越奖”。他是清华大学2021级苏世民学者——孟博思(Michael McPhail)。
启程回顾历史,奔赴未来
澳洲和中国有着密切的贸易关系,而西澳大利亚负责了澳大利亚与中国65%的贸易,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西澳大利亚年轻人,这一“焦点”也贯穿孟博思的成长过程。他回忆道:“我对中国的历史一见钟情,随后转变为关注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2015年,孟博思在一场宣讲会中首次听说了苏世民书院,他深觉相见恨晚:“很多我的朋友曾在中国学习,听着他们的见闻,我对中国也产生了深深的向往之情。”独特的成长环境以及朋友们对中国的侃侃而谈,使他萌生了来中国的想法。
孟博思作为副市长接受国家遗产奖
在全球疫情蔓延的特殊时期,前往中国并非易事,但孟博思仍旧义无反顾。他始终相信,这将是一个了解中国社会的窗口,对他个人而言意义非凡。他希望通过这次中国行,能够亲自感受和学习在中国社会层面的巨大变化,了解中国家庭和个人。
然而,申请苏世民学者的过程对孟博思来说却并非一帆风顺。孟博思面临的最大挑战,便是如何通过有限的申请文书展现真实的自己。每个人的生活都充满了复杂和多样的经历,但在有限的申请文书中这不仅涉及到自我分析,还涉及到如何将个人经历和思想转化为一份吸引人的申请材料。他回忆说:“我人生的许多决策在当时可能作的有些手忙脚乱,也没有被置于一个完整的自我故事框架之中。然而事后追忆起来,我惊觉这些决策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此外,孟博思还强调了要在写作中保持真实性和谦逊。他认为:“既不让自己显得自负,又能写出自己充满特色的故事也是另一个挑战。”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孟博思从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如愿以偿进入书院学习。
深造理论启发和实践检验
在书院的学习生活中,孟博思最喜欢的课程是《亚洲区域安全》。他坦言,选择这门课程实属意料之外,但他却收获了意外之喜。这门课程帮助他理解了亚洲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尤其是东南亚的文化多样性和东亚的历史紧张关系。除了学术体验,孟博思在书院的生活也十分丰富多彩。他曾与其他苏世民学者们在公共空间里彻夜长谈,从地缘政治到日常生活他们无所不谈。孟博思认为,书院的经历让他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人作为社会生物的真实需求,也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建立更深层次的友谊,如何有意识地选择参与活动。
在校期间,孟博思和大约20名同学参加了旨在帮助人们思考生命和职业规划的“80,000 Hours”计划。一直以来,志同道合的他们始终不忘初心,尽他们最大的能力,为有需要的人提供了关于职业选择、职业发展和影响力的建议,以及有关社会变革和全球挑战的信息和资源。孟博思表示,这也是他对人生方向看得最清晰的时刻,这种清晰感也会陪伴他接下来的两年。
孟博思在首届国际青年北京论坛上发言
当使用一个词来形容在书院的整体体验时,孟博思选择了“启发性”(Illuminating)。他解释说,书院的经历使他对中国的认识更加深入,也揭示了他在知识上的盲点,而且开阔了他对世界的视野,加深了对自身的理解。在参加首届国际青年北京论坛的主旨演讲环节上,他曾结合自己在书院的经历,以“求同存异”为主题,表示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澳大利亚人民对中国的了解比较有限,澳中青年应在增进相互了解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希望自己可以在这方面做出更多贡献。他回顾道:“在书院的这段时光使我重获久违的激情和抱负,我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也对自己所关心的事情信心倍增。相较于进入苏世民书院之前,我的知识储备和自我认知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孟博思还热情分享了他在清华大学校园里食堂用餐和晨跑的经历。这些看似平凡的点滴,成为了他人生中珍藏的美好回忆。
孟博思与同学们在苏世民书院
谈及对领导力的理解,孟博思认为:“领导力是情境性的,关键在于识别并把握住那些需要你站出来的时刻。”书院赋予了他对领导力敏锐的洞察力,例如如何在必要时采取主动行动、设定愿景并引领他人。此外,孟博思认为书院还通过揭示不同世界观之间的差别,助力学生以一种更人性化、更包容的方式行使领导力。他提到,通过接触背景不同和志向各异的人,书院扩展了他对领导力的认识,增强了他在自我意识、分析和沟通方面的能力。
展望职业进阶和校友服务
孟博思与同学的毕业合影
从书院毕业后,孟博思获得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办公室的工作,这也坚定了他留下来的想法。他说:“若非苏世民书院给我的启发,我不可能有机会找到这份工作。”在亚投行,他的工作内容从历史上的多边主义延伸到国际金融体系,再扩展到中国经济改革等,涉猎内容十分广泛但他却应对自如。这还要得益于他在书院习得的一身本领:“书院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课程,涵盖众多领域,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知识面,这与我工作所需完美契合。除了专业技能,我还在书院还学会了诸如人际交往和跨文化理解等软技能。”
亚投行会议上与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率领的代表团会面
与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和亚投行行长金立群等合影
带同学参观亚投行
在北京的日子里,孟博思与苏世民书院的校友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孟博思作为北京校友会的联合负责人之一,与其他两位学者一起定期组织校友开展分享和社交活动。孟博思觉得,作为一名只身在北京的外国人,他很容易将自己限制在单调的工作中。而校友活动不仅丰富了他的社交生活,还为他在北京的方方面面都提供了多元的社交网络。他提到,苏世民的校友们经常就各种话题进行深入的讨论,例如探讨对中国医学学术发展的思考、国际艺术与电影在中国、揭开地球历史的秘密等,他们不是囿于己见的泛泛而谈,而是信息量丰富且充满思维碰撞与火花的快意畅谈。对孟博思而言,校友服务不仅搭建了一个校友社群,加深了校友之间的联系,同时也成为了一个观察社会,回应社会关切的窗口,校友服务是一件双赢的事业。在2024年书院第一届“公共校友服务卓越奖“的名单上,孟博思榜上有名。孟博思在领奖时特别感谢了校友服务为他与校友建筑的坚固纽带,“每次我和校友见面,都会被激励,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是优秀和友善的。与大家接触时,我能感受到深厚的友谊和家庭般的温暖,这让我感觉北京就像是我的第二个家。”
首届“公共校友服务卓越奖”颁奖典礼现场
谈及未来,孟博思表达了他对政府工作的浓厚兴趣,特别是在外交事务和基础设施领域。他希望将在书院学到的全球视角和领导技能应用到澳大利亚社会中,促进地区和平,同时也关注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对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