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首语
10月24日是联合国日。作为培养优秀未来领导者的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多年来为联合国输送多名学者,在各自岗位实践全球领导力,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聪明才智。今天,我们通过他们中的两位代表,带领大家了解苏世民学者在联合国的故事。
置身事内:从联合国到 Climind, 科技与气候未来

王翰元在联合国
每两年一度,联合国秘书长和青年事务处挑选出17位从全球各地而来的年轻人,代表青年一代对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坚定承诺。作为Climind的创始人,第八届苏世民学者王翰元不仅因其在气候领域的开创性工作被认可,更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女性。
今年10月24日正好是王翰元在联合国青年事务处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领袖(SDG Young Leaders)任期满一年的日子。回顾过去几年在气候变化和科技领域的工作时,她的答卷是 “置身事内”,这也是对于未来的承诺和期许。我们面临的不仅仅是气候变化的挑战,更大的问题是如何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一挑战,并与之共同努力。如何让人们与地球和谐共处。

王翰元和其他可持续发展目标青年领袖与联合国秘书长、副秘书长在纽约总部合影
联合国对于气候问题的重要角色
联合国对于气候问题的讨论有重要的作用,在组织和计划层面,建立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可持续发展目标(SDG)。各国通过的《巴黎协定》将全球气温上升幅度限制在 2 摄氏度以内,是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之一。联合国还每年举办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等气候变化会议(COP),鼓励各国采取行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任期伊始,王翰元便深入探索了这个庞大组织在气候问题上可以发挥的作用。2023 年她和同伴们有机会完整地参与了经济及社会理事会(ECOSOC), 可持续发展高级别政治论坛(The High-level Political Forum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PLF)和联合国大会(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UNGA)。高级别政治论坛的目的是审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进展情况,而联大则负责为联合国做出关键决策。

王翰元在2023 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上发言
今年最近一次经济及社会理事会(ECOSOC)上,她向时任联合国大会主席 Csaba K?r?si 提出了一个问题 , “如果气候数据的披露不真实,我们如何真正理解气候风险,从而规模化科技方案?“。改变发生了,在两个月之后的 UNGA 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数据共享平台发布,气候数据指导委员会(CDSC)交付了全球开放气候数据平台的集体设计和路线图等。
这是在联合国感同身受的第一课,发声是重要的,青年发声的影响力更胜。
联合国的大小会议上,王翰元和同伴们观察到,气候变化领域永远不缺的就是热闹的大会,但背后更重要的是实际行动。过去一年,王翰元在沙姆沙伊特、利雅得、奥斯陆、纽约、罗马不同时区之间大大小小的气候会议中穿梭,结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气候行动者。尽管气候问题在会议上备受关注,但实际进展缓慢。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气候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距离感。她深刻感受到,行动还不够快,要加速这一进程,单纯依靠种树之类的解决方案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帮助尽可能多的人实现科学技术的加速和突破,正是这个驱动力促使她后来创立了Climind——?一个专业的气候AI知识平台。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也是当代青年的重要课题

王翰元的创业项目 Climind 过去一年的足迹
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全球范围内的良好治理。其中,亚洲作为拥有超过一半世界人口的重要区域,其气候行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减碳技术的规模化。在气候问题上,我们没有时间和成本去一一测试所有的解决方案。危机之下,科学的情景分析和富有远见的领导力显得尤为重要。
王翰元提到,回到本质问题,气候变化之所以成为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因为地球的新陈代谢已经受到了人类生产活动的干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扩张和加速技术科学创新的供给和需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低排放的替代能源。通过技术助推环境的维护和改善、向社会提供知识储备,才有机会避免更大的灾难发生。
如今,在苏世民书院就读快两个月的王翰元,结识了不同领域的优秀实践者,有参与美国《削减通胀法案》(IRA)实践的美国同学,来自英国做电池研究的英国同学,在光伏领域创业的喀麦隆同学等等。她谈到,书院为每个学者提供了认识世界新的方式,尤其是在气候变化这一类国际事务上,也给自己的创业项目和未来发展提供很多启发与灵感。
王翰元表示,在匆忙而复杂多变的世界中,青年人要多多“置身事内”,踏实专注走好脚下选择的路。她坚信,气候问题,如果我们的行动,足够迅速,那么气候灾难是可以避免的。
讲好中国故事:见天地,自己,与众生
胡维逊于在清华大学苏世民学院学习期间通过了联合国的青年专业人才项目(Young Professionals Program, YPP),于2020年毕业后入职联合国秘书处,任社会事务官员。

胡维逊在苏世民书院
胡维逊目前在联合国纽约总部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工作,参与《联合国世界社会报告》的研究。他之前在亚太经社会曼谷总部工作,专注于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中的SDG 1和SDG 10,旨在消除贫困和减少不平等。他努力协助政策制定者建立和强化社会保障体系,以改善低收入家庭的生计,识别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并应对不平等问题。
胡维逊的团队进行了有关从定向养老金(只有符合特定条件的人才能领取养老金)向全民养老金政策转变对一个国家贫困状况和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的重要计算。此外,他也参与撰写亚太经社会的旗舰出版物《亚洲及太平洋社会展望》(“Social Outlook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旨在鼓励更全面的社会保障计划,以支持最不幸的人,并促进亚太地区成员国之间的经验交流。在曼谷工作期间,他参与了《我们需要的劳动力》的撰写,该报告于2022年9月5日首次全球发布,强调社会保护的重要性。

胡维逊在ESG报告发布会上
作为一位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胡维逊和众多同学一样,首先选择了在金融机构实习工作。充实忙碌的金融分析工作促人成长,却难以锚定个人价值。时代的浪潮浩浩荡荡,与其说在大时代的浪潮中踽踽独行,载浮载沉,何不尝试去拓宽眼界,见见天地,也找找自己?抱着这种心态,胡维逊尝试自己申请了联合国总部的实习生计划,又先后获得了在欧盟议会布鲁塞尔办公室、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统计师办公室和世界经济论坛的工作机会,积累了宝贵的职业经验,也进一步确定了投身国际发展事业的热情。

胡维逊工作照
在这些经历中,他深刻认识到在国际舞台上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性。在欧洲议会的实习期间,他参加了欧盟竞争市场专员Margrethe Vestager主持的一次会议,会上她重申了中国玩具制造商在欧盟市场倾销的问题,并建议欧盟采取关税措施来应对。胡维逊毫不犹豫地站起来在欧盟礼堂提出了质疑。

胡维逊在欧盟议会发言
胡维逊回忆道:“我清楚地记得,在我发言的时候,大厅里的会者都转过头来用惊讶和困惑的目光看着我。” 这次经历更加坚定了在未来的国际组织生涯中要在国际舞台上坚定地代表中国观点的决定,不是为了说服他人,而是为了打破关于中国的偏见和单一叙述。

胡维逊在纽约给实习生做培训
在多个国际组织工作期间,胡维逊一直秉持着 "和而不同,通而不杂" 的理念,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尊重不同观点,但同时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努力做到 “立德立言,无问西东”。通过参与不同国际场合的交流磋商,去见更多天地澎湃,感受众生情怀,也是在寻找自己心中所爱。
"在国际舞台上诉说中国故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希望能够以一种不同的方式叙述,揭示故事的多面性。作为一名国际公务人员、一位中国青年、以及一名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毕业生,我深感自豪能够为这个目标做出贡献," 胡维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