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9月10日上午,苏世民学者项目创始理事苏世民先生(Stephen A. Schwarzman)在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首届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今天站在这里真是让人充满惊叹。
我相信我们的首批学生,以及将来的学生,他们会在这样一个相互关联和变化的世界当中在促成友谊、团结与合作方面扮演重要的作用。
正如哈佛大学的Graham Allison教授在谈到中国时说道那样,“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在综合国力方面走得如此之远,如此之快”。他也提醒历史上这种进步往往会伴随着一种恐惧和冲突,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悖论,也就是说创新和进步使我们更加接近了,但也带来一些恐惧和误解。习主席也英明地指出了这种威胁,他提出,“如果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陷阱”。我们应当避免这种陷阱,避免紧张的局势,甚至更糟糕的状态。
通过刘延东副总理、国务委员杨洁篪以及希拉里和克里国务卿的努力,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继续推进。然而,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就是为什么在三年半以前,我站在人民大会堂,宣布创办苏世民学者项目。当时我们没有书院、没有课程、没有教师,也没有学者。我很荣幸与一流的团队配合,让愿景成真。我们成功募集了资金,而且招募了教职员工和学生,还建成了世界一流的书院。
有很多人帮助我们创办并实施了这一项目。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能提到几位,表示感谢。首先要感谢习主席,他的卓越领导力,他对于教育交流的重视,他说“教育让人们更好的理解和改造世界”。这也是苏世民书院创办的宗旨所在。
我要感谢奥巴马总统,他在给我们贺信当中也强调了中美之间教育的交流,能够促进未来的和平与友谊。
我也要感谢刘延东副总理,我认识刘延东副总理十年了,我亲历了她对教育跟交流的这种投入。我记得曾经有一次,克里国务卿问她是否认识我,因为他开玩笑说我是美国驻中国的民间大使。刘延东副总理回答说,我认识,他也是中国驻美国的民间大使。我非常感谢她的远见卓识与对项目的支持。
我们同时也希望跟陈宝生部长进行更紧密的合作。还有邱勇校长。他是不可替代的,有这么一位具有远见和创想的领导是清华之幸。他将清华的专长于传统与国际学术的最佳实践进行了有效的融合,创办了如此独一无二的项目。
还有很多了不起的院长、教授、职员,谢谢你们举双手欢迎我们进入了清华大学的大家庭。
也要特别感谢清华大学的党委书记陈旭女士,她一直以良好的判断力与宽宏明智的建议,坚定地支持着苏世民学者项目,以落实习主席的愿景。
我还要感谢克里国务卿,还有他的前任希拉里。他们两位都是项目的好朋友。
还要感谢美国驻华大使马克斯·鲍克斯,他也出席今天的开学典礼并致辞。
我也热情地感谢李稻葵院长,我的一个充满智慧的同事。他是这个项目的不可比拟的代言人。
我还要感谢常务副院长潘庆中,我们自2012年开始就开始一起密切工作了,他对项目的日常运营管理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也要感谢杨斌副校长成功监督了项目的实施。
我也要感谢前清华校长顾秉林。我们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的场合见面,开始初步探讨项目的一些想法。
我也要感谢顾校长的继任者陈吉宁校长。感谢他说服我做出一个独特的项目,这也形成了苏世民学者项目最早的构思与框架。
我还要感谢钱颖一院长。他在2007年让我参加经管学院的顾问委员会,从而让我与清华结缘。
我还要感谢书院顾问委员会的成员,还有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美国前财长鲍尔森、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他们都在这个项目上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还有学术顾问委员会的委员,主席是柯伟林,还有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教授Warren McFarland。他们都是学术顾问委员会会的成员。他们帮我们调动全球一流的专家网络,确保我们的课程、录取和学习体验都是一流的。
今天我们还很荣幸地请到了剑桥大学校长Leszek Borysiewicz、耶鲁大学校长Peter Salovey,还有罗德基金会的主席和牛津大学前校长John Hood。全球十大院校当中三所大学的校长今天能够出席,印证了苏世民书院和清华大学在全球学界中的地位。
我们也很荣幸地宣布将与罗德基金会一起合作打造一项领导力培训课程。
这个项目在获得慈善捐赠方面也创造了中国的历史。目前为止,我们已取得了100多个捐赠者为我们捐赠,主要来自全球一流企业,还有一些慷慨的个人,80%的捐赠来自国外,因为各国领导人都认识到了未来的成功不可能缺少中国。
所有这些也需要我们的员工给予的支持。我非常感谢我基金会的首席执行官Amy,她在纽约以无穷的能量推动项目进步。
薛伟德是我们项目的执行主任具备独特渊博的学术造诣。他帮助弥合了中国与西方在学术和管理最佳实践方面的差异。
还有我们全球负责招生的主任Rob Garris。他去了400多所院校,为项目宣传造势。
最后,我还想感谢我的家人。在场的有我的女儿Zibby、儿子Teddy和儿媳妇Ellen,继女Megan和我非常棒的太太Christine。我特别想向Christine表示感谢和歉意,过去为了建立苏世民书院,我花了很多的精力,从而牺牲了与家人团聚的时间。感谢我太太的理解。
站在这样一个宏伟的建筑里不禁让人心生敬意。为此,我要感谢Robert Stern和他的团队。他们设计的苏世民书院结合了东西方建筑的特点。
今天各国的青年才俊济济一堂,他们将迎接21世纪课程的挑战。课程将由清华和国外高水平的老师以及在各自领域影响世界未来的专家进行教授。
在课堂之外,苏世民书院将会召集各个领域的领袖和创新者来上课。两周以前,我们已经邀请美国前总统布什与学生进行了视频交流。还邀请了哈佛大学的前校长萨默斯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领袖与我们的学者进行对话。这些学者在未来还将同中国的政界、科学界、商界和文化界的领袖进行对话。他们也会在北京之外游历并广交朋友,这些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我听说中国有一句谚语很好地概括了教育的转型作用,即“一年种粮、十年植树,百年育人”。我们的首批学员,今天在座的每一位,都经过了严格的遴选。我们的选拔程序仿效罗德基金会,其中包括采用全球杰出的领导作为面试官。他们包括前高级官员,商界领袖,新闻记者和学者。
我们在全球400多所高校开展招生工作,以确保我们能够挑选各地最有潜力的学生。有3000多位候选者参与竞争首批学者的席位。接受录取邀请的学生比例甚至高于一些最难进入的大学。这样的高标准有益于清华和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我预计今年报名参选苏世民学者的人数还将大大增加。
我们这些青年学者当中有中文、俄语、土语、德语、法语、葡语等流利的学者。他们有意增进中美两国的了解,也乐于在其他地区扩大友好关系的网络,包括跟拉丁美洲,东欧和非洲等,每一位学者归国之后将具备对中国和世界的更深刻了解。
我们有一位青年学生在拉丁美洲创办了30岁以下创业成功的最大项目。另外一位学员在乌干达开展全国性的政府问责调查。学生中还有最佳辩手、中国的市长和欧洲议会最年轻的议员候选人。
还有学生是前沿的创新者。他们设计出光伏监控软件、能够在两个小时烘焙300条面包的太阳能烤箱、为5千名病人开发的电子病历系统。还有一位拆弹部队队长在面试时是用Skype从伊拉克呼入。
学生们的共性是具备“有感染力的乐观情绪”。他们大胆,具有前瞻性思维,不畏惧全球的挑战。
在今年早些时候,首届学生们还给了我一个非常让我高兴的生日祝福。各地的学者做了一个视频。看到他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外交要领,我感到十分欣慰。
站在这里,我不禁想到,如果三年内能够取得这些工作成就,那50年我们更能实现哪些更大的成就?到那时我们的项目将培育出1万名了不起的学者。他们理解并重视中国、中国人民和未来,这一万多名学者将成为全球的领袖,将共同致力于推动一个更加繁荣和稳定的世界。我们的首批学者在他们20多岁时已经取得的成绩让人钦佩,在他们更加成熟之后,试想他们将对世界的政治、商业和社会做出何种伟大的贡献。
因为得益于项目捐赠方的慷慨解囊,今天我们可以不再只是想着几十年,而是方言几个世纪。
苏世民学者项目将增进理解,帮助我们应对当今时代的重要挑战,比如气候变化、贸易争端和日趋增长的国际冲突,还有现在无法预判的挑战。
最终这样一个项目是为了应对和塑造21世纪地缘政治的格局。就像习主席在项目成立时贺信中提到的那样:“战胜人类发展面临的各种挑战,需要各国人民同舟共济,携手努力。”
我深知并相信苏世民学者们将会实现这样的胜利,也让这一共同目标得以实现!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