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郁葱葱的新民路上,莘莘学子匆匆而过,一座灰墙红瓦的中式建筑中,坐落着承载全球领导力人才的摇篮、打造独特国际交流平台和中国与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先锋使命的苏世民书院。这里的同学,有的希望能够成为解决世界能源问题的企业家,有的立志成为著书立说的经济学家,有的想要成为解决教育资源的公益引领者或公共部门服务人民的领导者。他们身在同一个书院,却又书写着截然不同的故事。
毕业季将至,研读间邀约了四位苏世民学者,以接力的形式讲述了他们在书院的学习时光,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苏世民书院这四位二十几岁最好的年纪里他们的故事。
「公益就是一个人感染另一个人,一颗心点亮另一颗心」
本科就读于复旦大学历史系的钟李隽仁,是林荫公益的创始人。
就像苏世民书院倡导的,希望培养出从不同角度理解世界、思考问题和采取行动的人才,他认为教育是促进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有效途径,所以他投入教育扶贫,希望能以此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而在得知自己要进入苏世民书院学习的时候,他很开心,觉得可以充分利用多元化的资源,让更多人关注全球性的教育扶贫问题。
初到书院,钟李隽仁当上书院学生代表大会的轮值主席,借此工作机会,与同学们谈起林荫公益项目。这是他本科时创办的教育扶贫公益项目,长期组织同学去西南地区做志愿者,同时组织西南地区有困难的孩子寒暑假到高校参观访问等。
他发现,同学们都非常想了解当地学生的受教育情况和生活状况。2018年11月,两位分别来自加拿大和荷兰的苏世民学者主动去西南地区的盐边县中学做志愿者,这也是林荫公益的第一个网络教育公益班试点。两位志愿者的到来,让当地的同学们第一次接触到了来自全球顶尖大学的国际友人。他们不仅带去了对于教育、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关系的看法,也给同学们带去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苏世民学者宋云歌(Rebecca Singer)和伊曼(Imane El Morabit)与四川盐边中学林荫公益班同学们在一起
「我相信这是一件正确的事情,也是一件有意义且能够让社会变得更好的事情。」苏世民书院一直以来要求学者们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或许就是钟李隽仁的「初心」。他认为「公益就是一个人感染另一个人,一颗心点亮另一颗心」。正是这样的信念,让面临很多挑战的他坚持了下来,且仍在进行着全新的尝试。
希望致力于推动解决社会问题的钟李隽仁,对书院全新的教学模式和导师制度印象深刻。课堂上,中外教授联合教学的模式,拓展了他思考问题的思路和高度。学业和职业双导师的配置,让他可以用专业的分析方法去看待千变万化的世界政治经济大事,通过与职业导师的交流与沟通,他在职业发展和综合素养方面得到很大提升。
「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这是苏世民书院独特的魅力」
刘哲铭是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本科、研究生,新闻学院7字班辅导员。在书院紧张的第一模块学习之后,终于迎来了他心心念念的《中国社会实践》课程(Deep Dive)。
作为书院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刘哲铭参加了宝鸡政府政治领导力项目(Political Shadowing),顾名思义,就是在地方政府官员的工作时间如影随形,观察一市之局长如何开现场办公会,如何根据地方发展战略进行产业布局,如何进行干部管理等等。
在Deep Dive的时候和宝鸡市商务局局长的合影
在一开始,他只是认识到了地方政府工作的复杂性: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工作是仅仅由一个局单独负责的,办公室间来回传递的请示、批文、总结等材料系统也有复杂而规范的程序等,「但一次在晚上回到住处同学们一起分享心得的时候我才发现外国同学在分析这件事时有不同的思路」。
去宝鸡Deep Dive的同学老师和当地接我们的政府导师合影
有的外国同学对于中国政府的招商和一些优惠政策(例如税收减免等)难以理解,「当他们抛出should the government pick the winner时,我真正理解了西方体制下政府作为市场秩序的守夜人这句话在地方治理中的真正含义」。由此往下,中国近代历史中地方治理和经济发展是否达到了可以完全交托市场的程度?政府又应该如何更好地结合市场的力量简政放权?这些问题进一步刺激着刘哲铭加深了思考,从而跳脱出了原来的框架。
如果说第一个module的课程与学习更多的是适应书院教学生活的节奏,第二个module则激发了他进一步进行自主探索的热情,作为中国同学,刘哲铭也在书院的项目中进一步探索世界,发现自己。《中国社会实践》是苏世民书院的标志性课程之一,既是对于书院里宏观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也是书院教学体系中具有标志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在这里不仅看到了中国基层政治治理的生态,也看到了外国同学眼中政治治理的不同思路。而这种不同,不简单是政治架构不同,我想,也是中国与美国乃至其他西方国家在政治智慧和政治思路上的不同。」
在此之后,刘哲铭也更加乐意与书院的同学讨论他们关于中国的政治治理,经济运行的观点和看法,了解他们的想法,在讨论中补充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立足中国,面向世界。
「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我的每一天都充满新意」
「学到新东西的方式并不是被灌输多少新的内容,而是你的好奇心有多大。」对潘芳迪而言,苏世民书院中丰富多彩的多元化生活,每天都可以学到新东西是她就读的一年时光里的最大收获。
来自深圳的她曾先后就读于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和蒙特雷国际关系学院,回顾自己在美国求学的经历,潘芳迪觉得,书院的四个小学期课程信息量堪比大学四年,除了课程之外还有众多活动,以及每天日常中与各位同学的交流。
比如说,书院的一个传统就是在每周二晚上有一个Steve’s Brief, 形式类似Ted Talk,每一次的演讲人可以自己选题为同学和老师展示一个自己准备好的话题。这一年当中听过的题目从美国Mardi Gras节日的由来及庆祝,到加拿大人工智能政策,从中国法律系统改革到东欧对叙利亚难民问题的处理,每一个话题大家都会精心准备,每一个问答都是大家满满的好奇心。
中国学者蔡泽洲关于中国法律体系的Steve’s Brief
除了广度之外,当某一天早上读到关于某条的新闻时,随时可以找到在隔壁的同学处交流问题,获得详细背景和深度分析。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朋友之间交流充分,带给了潘芳迪看待问题的多种视角。
书院众多的学生活动给她带来了与众不同的体验。在各种活动中,最让潘芳迪印象深刻的是「女性领导力论坛」,她也作为志愿者参与举办了第二届论坛。这次论坛吸引了接近1000名参与者,也是书院同学参与率最高的活动,所有在会议中的志愿者都是书院的同学。
女性领导力论坛
让她印象最深的是活动的主要组织者是来自牙买加的学者裴家佳(Gabrielle Pierre),去年八月入学裴家佳刚开始学中文,她和她的团队但将活动活动安排得井井有条,请到了包括郝景芳在内的一群非常有趣的嘉宾,为大家准备了精彩的论坛,这令潘芳迪十分敬佩。
主持美国前国务卿John Kerry在书院的讲话
潘芳迪自己也组织过「文化周」的活动。在这一周的时间里,主讲人会为大家介绍中国文化和传统,如故宫宝藏历史、版画、织布、茶文化,太极、西藏自然景观等,一周的时间远不够充分呈现中国文化,但是希望能通过这些活动让很多国外同学们对中国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
故宫的王亦旻老师关于故宫书画的讲座
对潘芳迪而言,书院没有重样的一天,在书院多元化的活动和交流中不断学习并充分的打开了视野,而苏世民书院给她的平台,让她可以尽情践行自己的想法。
在书院邂逅「淘宝村」:「我太喜欢我的毕业课题了」
李冠亿是一位来自宝岛台湾的苏世民学者。本科毕业后先在毕马威工作了两年的他,被苏世民书院多元化背景和与跨领域的学生学习生活在一起的相融感深深吸引,所以选择了来到苏世民书院继续深造。
临近毕业,苏世民学者们同样面临毕业论文的考验,他们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英文论文并通过答辩。书院鼓励学者多从实践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并把课程所学与社会实践的所见所闻结合到研究之中。李冠亿所研究的毕业课题就源于课堂,在一门课堂报告中接触到「淘宝村」的概念,他在实践调研后进一步确定了想要深入研究这个话题的决心。
书院也为李冠亿提供了充足的支持,第一次去淘宝村调研的李冠亿,觉得那是他自九月份入学以来最棒的一天。他从未如此近距离地接触过处于中国大地「神经末梢」的乡村,也从未如此真实地看到过最基础而又在时代前沿的销售模式与乡村经济的结合,这一切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冠亿称之为「命中注定的邂逅」。
访问淘宝商家
当你在书院每天谈中美关系和亚太经济这种很宏观的问题时,它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了解中国的地方政策和乡村发展模式,包括供销社这种自市场经济以来就积极重新思考自身定位的机构,如何在电商发展的时代发挥独特优势,服务三农。这是我以前从来都没有接触过的事情,所以我太喜欢我的课题了。」
和美国同学田靜(Deborah Tien)平乡淘宝村田野调查的照片
谈及未来,李冠亿表示:「可能会继续留在北京,也可能会到新加坡等地发展。」对他而言,书院所带给他的一切,可能不仅仅是对他的职业规划产生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开拓了视野,探索到完成一件事情的更多可能性。不久以后,他可能会回归到之前熟悉的工作环境,也可能会去不同的地方经历不同的事情。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书院的学习和生活里,他获得了来自不同背景伙伴的深厚友谊;从调研实践中,他看到了最广阔也最细微的中国;与同学的相处中,他收获了最宽广的国际视野。
遇见不同的人,倾听不同的故事,收获不同的经历,因为这里是苏世民书院,它为你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秉承“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原则,整合全球一流教育资源,依托清华大学综合实力,积极探索国际人才培养和人文交流新模式。作为清华大学新百年发展的重点举措,项目自创建伊始即得到全球各界领导者的关注和支持。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美国时任总统奥巴马分别两次发来贺信。项目每年在全球招收至多200名学生在苏世民书院进行全英文的硕士课程学习,每名学生都获得项目提供的综合奖学金。了解更多招生及书院信息,请登陆网站www.sc.tsinghua.edu.cn,并关注微信公众平台@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以及新浪微博 @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
期待下一个《不被定义的你》!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
2024招生热点问题集合
版权所有©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